傅氏泥塑系山东汶上人傅新荣于清光绪年间在汶上运河旁始创的一种传统美术样式,其在泥塑中结合纸扎、大漆等技艺,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
傅氏泥塑一经产生就受到城乡民众的欢迎,大量应用于庙宇神殿、文人案头、居家装饰、节庆活动等。一时间汶上及周边地区争相学习求教,形成了较大影响。
傅氏泥塑以汶上胶泥为主要原料,通过捶、捏、塑、雕、漆、扎等手法,塑造历史人物、经典故事、文化传说、神佛造像、花鸟动物、山水小景等,融会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等。是一种历史源流清晰,文化特征鲜明,技艺手法独特,具有重要文化和现实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傅氏泥塑泥料选自运河、泉河、小汶河沿岸胶泥瓣,原泥呈近正方体颗粒状,泥料加工经过选矿、挖取、摔、砸、加毛、养等工序。傅氏泥塑雕塑技法主要有堆、捏、拉、晾、雕、刻、画、抛、磨、插、扎、描、漆、涂、装等。
傅氏泥塑将各种动物、历史文人先贤作为泥塑题材,制作的泥塑远近闻名,足迹和影响遍及了运河沿线的汶上、济宁、东平、、德州、聊城,先后制作了汶上县城南门附近火神庙神像,汶上县关帝庙神像,东平临泉寺佛像等。集市庙会,逢年过节制作各种泥鸡、泥鼠、泥佛、泥花瓶,更是供不应求,求购者一直等到深夜不绝。1959年建国10周年时受山东省农业厅邀请用谷穗等农业材料制作了六畜兴旺群雕。2022年荣获“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优秀奖。作品被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等收藏。
傅氏泥塑在选料、加工、雕塑技法、选题、文化内涵上均有其鲜明的特征,其主要特点:形神兼备、动态轻盈、圆润丰泽、内涵典故。
傅氏泥塑是汶上这片土地孕育出的一朵运河文化奇葩。其鲜明的地方特征,包含者运河文化独特的历史、民俗、审美、艺术、工艺信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汶上和周边群众重要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乡愁。是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感知、体会、教育、传承的重要形式。也是汶上原创文化品牌和重要文化旅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