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张稷若,感觉挺陌生,以为是乡里乡亲间夸口的地方名士。及至略作了解,发现竟是一位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学问家。
百度百科介绍张稷若为:张尔岐(1612年8月18日 -1678年1月20日),字稷若,号蒿庵处士,又号汗漫道人,济阳西乡宜约 (今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回河街道张稷若村 )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张尔岐一生著作很多,有《仪礼郑注句读》《周易说略》《诗经说略》《夏小正传注》《老子说略》《弟子职注》《蒿庵闲话》《蒿庵集》《春秋传议》《新济艺文》《济阳县志》等。顾炎武评价说,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
因张稷若精于周易、太乙、奇门之学,所以在民间传说中,流传着关于他的许多神奇故事,是一位神仙一样的存在。
越了解越有兴致,于是在朱锐兄的邀约下,3月31日,我们一起前往黄河北岸,寻访这位山东奇人、大学问家。
沿着将军路一路北行,沿途正在修建新的黄河大桥和桥梁两端的道路,过了黄河进入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到处是新建的街区、场馆,黄河体育中心、黄河国际会展中心规模宏大,让人感受到黄河以北作为济南新城区的强劲发展动力和无限发展前景,也感受到济南快速崛起的信心与力量。
再向北走,转进乡村道路,过了几道弯,就到了我们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张稷若村。村以人名,也证明其人的影响力了。张稷若的坟墓在村庄东北农田之中,村里建了铁栅栏围了个墓园。墓园内青砖漫地,柏树初成,简朴整洁。
出来张稷若村,下一个目标张稷若祠位于垛口街道白杨店村,开车二十多分钟就进入了村庄,村里正在拆建,好多房子已成瓦砾拆毁,问了一位村民老大爷才在一片瓦砾之中找到了祠堂,一座青砖古建的小院,看着很有些简陋和残破。门锁着,我们于是到村委会去找人开门,可惜中午时分村委下班没人,找了个村民的电话,咨询了半天,由于方言听不太清,只好作罢。于是我们先去吃饭,等到下午再次来祠堂,打算如果进不去就放弃。没想到,我们到达时祠堂门已经开,原来是上午接电话的那位村民知道我们的来意,提前把门打开了。再次感受到了乡村的民风淳朴。
祠堂门朝北,只有大门和三间正房。对门立着一块重修祠堂时捐助人的功德碑,正房内三间连通,中间悬挂的是一张张稷若的雕塑照片,两侧的墙上挂满了一些书画纪念作品,西墙上单独挂着一幅张稷若的书法,应该是复制品,但质量很好。欣赏了书法,给功德箱捐了些香火钱,我们就走出祠堂开始返程。
一路看着周边的建设,聊着张稷若的故事,正行走间,一块路牌吸引了朱兄的目光,“清宁书院”,这里也是张稷若讲过学的地方,于是我们决定调头前去参观一下。
书院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红砖房院落,像是个原来的中小学校,院子很大,好多排房子。第一排是村委会,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带我们逐一参观院内的各个展室。原来这里竟是一座大型的民俗博物馆。书画、衣食住行用品、家具、农具、陶瓷、大型的车辆、舟船等装满了数十个房间,甚至还有拍电视剧制作的古代战车、攻城器等稀罕的大家伙,收藏可谓非常丰富,作为一个村庄能做到这样也堪称壮举了。村书记刘德港、主任史德平,均是信而好古之人,听闻我们到来,专程回来与我们见面交流,两位先生为保护传承投入很多心血,做了大量工作,在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当下,实属难能可贵。
“济南名士多”,在济南像张稷若这样的名人不少,不留心还真就容易忽略了。最后,引用顾炎武怀念张稷若的诗作为寻访的收尾吧:
历山东望正凄然
忽报先生赴九泉
寄去一书悬剑后
贻来十袭绝韦前
衡门月冷巢鵀室
墓道风枯宿草田
从此山东问三礼
康成家法竟谁传